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4篇
  免费   313篇
  国内免费   947篇
安全科学   335篇
废物处理   135篇
环保管理   242篇
综合类   1900篇
基础理论   475篇
污染及防治   654篇
评价与监测   156篇
社会与环境   153篇
灾害及防治   17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224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315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306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91.
通过分析多承载索货运索道工作索的空间位置关系,在弹性悬链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包括索道结构守恒方程和力平衡方程的非线性方程组,形成多承载索货运索道系统整体耦合计算方法。针对四承载索货运索道的典型设计工况,应用该方法完成承载索长度不一致情况下,货运索道的承载索张力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承载索货运索道承载索间的张力不平衡受索长偏差影响极大,而且不平衡效应与索长变化工况(索长偏差变化量、变化索的位置等)和载荷重量密切相关,多索索长不一致造成的张力不平衡使得承载索破断风险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992.
亚青会期间南京大气PM_(2.5)中重金属来源及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亚青会期间南京奥体中心附近大气PM2.5中重金属来源及潜在的健康风险,于2013年8月3~28日对PM2.5中重金属元素V、Cr、Mn、Fe、Co、Ni、Cu、Zn、As、Cd、Sn、Sb和Pb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受亚青会污染源调控和气象要素影响,亚青会前、中、后不同时期重金属浓度存在差异,亚青会期间各重金属的浓度均值低于亚青会前期.富集因子分析显示Cu、Zn、Cd、Sn、Sb和Pb为重度富集元素,污染程度为CdCuZnPbSbSn.聚类分析表明工业排放、燃煤、道路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这些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亚青会期间,PM2.5中各重金属通过呼吸途径对运动员造成的非致癌风险均小于1,5种致癌重金属的风险指数均低于致癌风险阈值范围.  相似文献   
993.
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量的预测精度对污水厂的安全运行与科学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将人工鱼群算法用于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并根据污水厂进水量的变化特性,考虑其周期性及气温、天气和节假日等影响因素,建立人工鱼群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将人工鱼群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应用到实际中,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鱼群神经网络具有预测精度高、误差小的优点,在污水管网监测预警及实现管网与水厂联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4.
黑龙江省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黑龙江地区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状况,更好的进行预防和治理,文章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黎明垃圾填埋场为例,在实地考察与采样检测的基础上,采用污染指数法对污染情况做出了评价,得出以下结论:黎明垃圾填埋场各监测井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监测井LMA和LMD点进行特征因子检测,两点均有钡、碘化物和甲苯检出,LMA综合评价为轻污染,LMD综合评价为中污染;以1986年该地区G32监测井的水质情况为背景对各点位无机物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LMB为中污染,其他点位为极重污染,主要的影响指标为高猛酸盐指数、总硬度和氨氮.  相似文献   
995.
The biosorption mechanisms of uranium on an aerobic bacterial strain Streptomyces sporoverrucosus dwc-3, isolated from a potential disposal site for (ultra-)low uraniferous radioactive waste in Southwest China,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energy dispersive X-ray (EDX) analysi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proton induced X-ray emission (PIXE) and enhanced proton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 (EPBS). Approximately 60% of total uranium at an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10 mg/L uranium nitrate solution could be absorbed on 100 mg S. sporoverrucosus dwc-3 with an adsorption capacity of more than 3.0 mg/g (wet weight) after 12 hr at room temperature at pH 3.0. The dynamic biosorption process of S. sporoverrucosus dwc-3 for uranyl ions was well described by a pseudo second-order model. S. sporoverrucosus dwc-3 could accumulate uranium on cell walls and within the cell, as revealed by SEM and TEM analysis as well as EDX spectra. XPS and FT-IR analysis further suggested that the absorbed uranium was bound to amino, phosphate and carboxyl groups of the cells. Additionally, PIXE and EPBS results confirmed that ion exchang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uranium.  相似文献   
996.
Surfactant complexation ma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nano-particles.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cological exposure of nano-materials,it is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stability and mobility of surfactant-complexed nano-materials in aqueous systems.In this study,the aggregation and transport of C_(60) complexed by the surfactant 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SDBS)were investigated.It was found that SDBS-complexed C-_(60) had aζ-potential of-49.5 m V under near-neutral p H conditions and remained stable during an aging period of 15 days.It had a critical coagulation concentration of 550 mmol/L for Na Cl,which was higher than common natural colloids and many kinds of raw nano-materials,and was comparable to those of many kinds of surface-modified nano-materials.SDBS enhanced the stability of C_(60) colloid;however,at the same time,it also enhanced the colloidal particle aggregation rate.Much higher mobility was found for SDBS-complexed C_(60) than C_(60) colloid.Increase in ionic strength,Ca~(2+) concentration or Al~(3+)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the mobility.In general,SDBS-complexed C_(60) had high stability and mobility.  相似文献   
997.
铁锰双金属材料对砷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稳定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矿产资源的共生、伴生现象及历史上采选冶技术的相对落后,我国矿区附近的重金属污染场地多存在复合污染的情况,而稳定化技术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和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人工合成的铁锰双金属材料(FMBO)对矿区复合污染土壤中As、Pb、Cd等重金属的稳定化作用和机制.毒性浸出实验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的As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FMBO材料能够对As和Pb等重金属起到较好的稳定化作用,在5%的最大添加量下,FMBO对As、Pb的稳定化效率分别能够达到95.2%~100%和95.5%~97.5%,同时不会引起Cd、Zn和Cu等重金属的活化.由连续提取实验结果可知,FMBO能够使土壤中As和Pb由酸可提取态向可还原态转变,稳定性增强.微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FMBO材料对As的稳定化主要通过表面羟基(—OH)基团的吸附作用,而对Pb、Cd等金属离子则通过吸附、沉淀等多种方式起作用.总体看来,FMBO材料适用于As、Pb等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治理.  相似文献   
998.
为更好地了解分析沉积物孔隙结构特征,本文通过CT技术及相关软件,对巢湖沉积物孔隙结构进行了三维重建,展现了巢湖沉积物真实的三维孔隙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定量计算了孔隙度、孔隙连通性、曲率等沉积物孔隙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巢湖表层沉积物孔隙度变化范围为0.28~0.75;曲率在2.83~9.31内变化,且在不同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Z方向上的较高曲率阻碍了孔隙水中的污染物扩散.沉积柱在垂直方向上,总体上随深度的增加,孔隙度减小,但在某些深度存在异常,可能是因为底栖动物活动或沉积条件变化.  相似文献   
999.
海河流域河流氮污染特征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收集海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主要监测站点2000—2011年总氮(TN)、氨氮(NH+4-N)、硝氮(NO-3-N)、亚硝氮(NO-2-N)指标的历史数据,并且实测2009年350个样点的氮素指标,以探明海河流域河流氮污染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氮污染现状严重,2011年TN、NH+4-N、NO-3-N和NO-2-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7.92、4.25、1.28、0.013 mg·L-1,TN、NH+4-N超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现象严重(2.0 mg·L-1),其中海河干流水系、北三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水系和子牙河水系污染较重.在空间尺度上,海河流域氮污染沿山区-平原方向呈现出明显逐渐上升的变化特征.在时间尺度上,TN与NH+4-N浓度变化均在2005年与2011年出现峰值,TN浓度与NH+4-N、NO-3-N、NO-2-N浓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NH+4-N是海河流域氮污染的主要污染因子.2000—2011年,NH+4-N劣V类(2.0 mg·L-1)站点比例整体上表现为减少趋势,由2000年的28.87%降为2011年的17.56%,劣V类站点NH+4-N浓度均值由2000年的7.91 mg·L-1降为2011年的6.50mg·L-1.在海河流域中,黑龙港运东水系、子牙河水系河流NH+4-N污染较重,各年平均浓度均超过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NH+4-N平均浓度呈现随年份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海河流域氮污染整体表现为好转的趋势下,氮污染的现状仍然严峻,需加强控制.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对不同环境条件试验下的数据进行融合。方法针对应用最为普遍的威布尔分布类型的环境折合因子进行研究,给出威布尔分布环境折合因子的定义,根据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威布尔分布环境折合因子进行计算。结果得出了相关环境折合因子的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应用环境折合因子进行数据融合的方法和步骤。结论应用威布尔分布环境折合因子可以合理的对不同环境下试验数据进行融合,达到扩大试验样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